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电子期刊 >“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5:1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老子对宠辱进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13章)。也就是说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如同重视生命。什么叫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失宠也令人不安。这就叫做得笼和受辱同样惊恐。
芸芸众生都是红尘中人,奔走于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受到侮辱与贬斥时,内心会感到愤怒和嫉恨。老子认为,这种表现是不正常的。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烟云。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淡看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韩信未投军之前,混迹于市井之间,虽然满腹韬略,却无一技之长可以糊口。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闲逛,被一个无赖纠缠,无赖威胁韩信,要么杀了自己,要么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韩信胸怀大志,不甘心因杀人而伏法,所以他忍受屈辱,从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他发奋读书,研习韬略和用兵之术,终于在乱世中创下一番伟业。当他以楚王的身份衣锦还乡时,那个无赖见了他顿显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但韩信没有与他计较,饶了他的性命不说,还让他负责楚国都城的治安工作。也许在韩信看来,当初若不是受了这个无赖的“胯下之辱”,他还不会有后来这么大的造化。
    因此,没有必要视荣宠为宝贝儿,也没有必要视耻辱为洪水猛兽,两者没有必然的界限,并非势同水火,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如果善于正确对待,耻辱就会变成荣宠的垫脚石;如果不善于对待,荣宠就会变成耻辱的前奏。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被荣辱所羁绊。
    战国中期,七雄之中,秦、楚、齐都具有左右天下的实力,楚国又一向与齐国交好,这令秦王十分不安,张仪便为秦王献计,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先来到楚国,取得了楚王的信任,对楚王说,秦国一直希望能与楚国交好,但楚国与秦国的敌人齐国为伍,所以,秦王一直害怕与楚王结交,只要楚国断绝和齐国的来往,秦王不但会与楚王交,还愿意将方圆六百里的土地送给楚王。
楚王一听,乐得合不拢嘴,他一面将楚国的相印交给张仪,一面派人召回驻齐国的使节,与齐国断交。正当楚国上下为即将得到的六百里土地而弹冠相庆时,楚国大臣陈轸却穿着丧服走上朝堂,说楚国即将大祸临头,这让楚王很不高兴。陈轸向楚王陈述了绝齐交秦的弊端,他认为,秦国之所以不敢加兵于楚,是因为楚国有齐国作为后盾,可是现在楚国为了那些根本不可能到手的土地自绝于齐国,必将给楚国带来无穷的祸患,将来秦楚交兵,齐国绝不会出兵救楚。遗憾的是楚王被“好事”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陈轸的忠言。
当楚国的将军去秦国接受土地的时候,张仪装病在家,秦王避而不见。后来张仪将自己的封地六里送给楚王,诈称当初只许诺给楚王六里土地,而不是六百里。楚王闻讯大怒,兴兵伐秦,却遭遇惨败,楚王派人向齐国求助,齐国果然不发援兵。后来楚王又被骗入秦,不得返国,最终客死于秦。
楚王之所以落得个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下场,是因为他明知绝齐交秦对楚国不利,却听信张仪的甜言蜜语,梦想着把秦国的六百里土地纳入楚国的版图,无视秦国才是楚国的心腹之患这一事实。连心腹之患都不重视的人,当然要付出代价。难怪老子会告诫世人要、“贵大患若身”,即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去重视一切灾难祸患。
    荣辱是一时虚名,以对待耻辱的心态对待荣宠,人们将远离耻辱;患祸会伤害人们的身心,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去重视祸患,人们将远离祸患。只要把信念装入头脑,把智慧放进心灵,淡泊白守,少私寡欲,就能从容面对一切荣辱、吉祥和灾难。
老子认为,居庙堂之高者,不仅要宠辱不惊,还要懂得“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勇于为天下承担责任,“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忍辱负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国之主。
秦朝末年,北方的匈奴趁着中原正在发生反秦战争和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发起兼并战争,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政权,控弦之士三十万之多,常常越过长城南下侵扰,掠夺人口、粮食和牲畜。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为了解除来自匈奴的威胁,亲自率军征伐匈奴,却被匈奴大军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幸亏陈平出奇计,刘邦才得以解围脱身。这次征战失败,让刘邦意识到,汉朝暂时并无强大的国力与匈叔抗衡。为了保持边境的和平安宁,为汉帝国恢复和发展国力争取时间,刘邦采用“和亲政策”,将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给匈奴大量钱财,以此换得匈奴不南下犯边的承诺。
    当时,匈奴帝国的人口加起来不如汉朝的一个郡,刘邦的“和亲政策”让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刘邦把天下的安危寄托在几个女子身上,这是无能的表现,严重损害了大汉王朝的国威,伤了汉朝人的自尊心。背负这样的骂名是难受的,但刘邦不改初衷。为了让“和亲政策”继续进行下去,刘邦死前又告诫他的继任者,切勿轻易与匈奴开战,以至后来匈奴使者带来国书,凌辱汉朝国母吕后,汉朝也没有发兵攻击匈奴,而是忍辱负重,恢复和发展国力。
    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显然是“受国之垢”之举,汉朝也因此获得了回报。汉匈和亲后,在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匈奴虽不时对汉朝边境小有骚扰,但一直没有采取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为汉王朝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时间,为“文景之治”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大幅度提升了汉朝的国力。到了汉武帝初年,汉王朝国库里有用不完的钱财、吃不尽的粮食,人口也达到了五千四百多万。拥有如此强大的国力,对于汉武帝来说,要反击不到百万人口的匈奴,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后来两汉帝王在评价自己的列祖列宗时,无不把高皇帝刘邦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斩白蛇起义,开创了大汉宏基,而且也是因为甘愿“受国之垢”,为汉帝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老子认为,“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亦即能够为天下人承受灾难的人,才有资格君临天下。黄帝、尧、舜、大禹、商汤、唐太宗等,他们都勇于“受国不祥”,老百姓都称颂他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王”。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不如意的事情恐怕是十有八九。人生际遇如此,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是如此。“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身为国君,必须敢于面对这些灾难,承担责任,积极想办法带领百姓渡过难关,让国家走向兴旺发达,能做到这一点,往往能够深受天下百姓拥戴并名垂青史。
相传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洪水泛滥,人民饱受其苦。舜帝对此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与君臣一起商讨治水之策。大臣五岳向舜帝推荐了鲧。鲧受命后,采取堵塞的办法,用息壤筑堤,水每涨一尺,息壤也加高一尺,天长日久,不但没有止住洪水,反而因为决堤溃坝,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舜帝见鲧治水不得其法,派人杀死了鲧。鲧死后,舜帝命鲧的儿子大禹负责治水。  .
对于中国人来说,杀父之仇向来不共戴天,但大禹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为最大的仇人不是舜帝,而是洪水,洪水不仅是他们父子的仇人,更是天下老百姓的仇人,洪水不退,老百姓永远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他没有计较舜帝的杀父之仇,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耗了大禹13年的时间。在这13年中,他率领百姓移开九座大山,开通九条河渠,把天下分为九州……13年里,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冷落了妻儿,而且无法对老母尽孝。在大禹的努力下,滔滔洪水终于被疏导分流,不再泛滥成灾。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他们纷纷传颂大禹的恩德,舜帝委任大禹为相,后来又把帝位禅让给他。舜帝死后,大禹将舜帝的儿子商均安置在阳城,虽然商均是舜帝的儿子,但天下诸侯都感念大禹的功德,纷纷离开商均而归附大禹,这样大禹就成了天下共主。
大禹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人的拥戴,是因为他敢于“受国不祥",舍小家而顾大家,为天下百姓排忧解难。大禹是这样,商汤也是如此。
商汤成为商国之主不久,商国连续七年大旱,滴雨未落,使用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占卜说,须以人为祭品,老天才会下雨。汤听了长叹了一声说:“求雨是为了造福百姓,我怎么能让百姓作出牺牲呢?”他沉思了一会儿,断然说道:“假如这样真的能求到雨,那就让我来做牺牲吧!”他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事先沐浴斋戒,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到了那天,他身穿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上天呀,如果我有罪,请不要连累百姓;如果百姓有罪,请都算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人进行惩罚吧。”祷告完毕,在巫师的搀扶下,商汤登上了高高的柴堆对天求雨。老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商汤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巫师们点燃了柴堆,顷刻间,浓烟滚滚,把商汤围在火焰之中,眼看商汤就要被大火烧着,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老百姓赶紧把商汤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从此商国风调雨顺,国力蒸蒸日上,后来,商汤率军打败无道的夏桀,被天下诸侯拥戴,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商朝。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生活,商汤宁愿烧死自己,也要恳请上天降下甘露。这种“受国不祥”、为苍生谋福利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百姓,也感动了天下诸侯,既然天下归心,商汤即使想不成为天下共主,也是不可能的。
    敢于像商汤那样“受国不祥"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年,长安一带大旱,蝗虫大起。那时老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认为是上天派来惩罚百姓的。所以,每每蝗灾来临,老百姓不敢采取灭蝗行动,任由粮食被毁。当时,唐太宗已经下旨灭蝗,但不仅老百姓害怕灭蝗会给自己带来不祥,连朝中多数大臣也持这种看法。一天唐太宗在君臣的陪同下察看庄稼的长势,看到蝗虫泛滥,庄稼几乎已被吃光,便捡起几只蝗虫诅咒说:“老百姓把稻谷当作生命看待,你却把它吃了,这是危害百姓之举。既然你是神虫,是上天派来惩罚百姓的,百姓有错,责任全在我一个人。现在,我把你吃了,你果真有灵,就来咬我的心吧,不要祸害百姓。”说完就要吞食蝗虫。身边的大臣赶紧阻止道:“皇上千万不能吃,这样会招致不祥。”太宗说:“真有不祥,就让我一个人承受吧!还怕什么!”于是吞食了蝗虫。臣民见唐太宗如此,也打消了顾虑,纷纷投入到灭蝗行动中,终于消灭了蝗虫,避免了灾难。
在那个尚迷信、多忌讳的年代,唐太宗甘愿以九五之尊“受国不祥”,为天下百姓破除忌讳,扫灭蝗灾,感动了臣民,如此君臣一意,万众一心,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由此可见,他能开创被后世誉为盛世样板的“贞观之治”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甘于“受国不祥”,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王”。
上古圣明的帝王尧曾经说过:“天下若有一人饥,如己饥;天下如有一人寒,如己寒。”可见,身为帝王,必须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敢于“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才能心系天下的安危,带领国家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只有把天下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才能成为老百姓认可的、流芳百世的“天下王”。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QQ:
Email:
内 容: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宠辱不惊、受国之垢》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