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电子期刊 >《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5:16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作者:刘长允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些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如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正是这些思想巨擘,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星空。他们的思想日久弥新,人类将永远从这些先师那里吸取智慧、承受恩泽。毫无疑问,老子就是属于这个行列者之一。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老子应被称为哲学大师。但我更愿意称他为智慧老人。为什么称他为智慧老人呢?因为老子不仅是阅尽沧桑、睿智深思、洞察一切、掌握玄机,特别是他对人们的教导,也分明是祖父对待儿孙辈的口吻。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确确凿凿的,那就是他的煌煌五千言,世称《老子》,也叫《道德经》。但是,老子又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于他的身世和生平,人们感到有些扑朔迷离,说不太清楚。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我想和他老人家那种独特奇妙的思想有关系:稀世珍宝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断渲染和猜测。黄玉顺先生在《咏老子》一诗中说:“李耳伯阳即其人其事俱难言。或云春秋老菜子,或云战国太史儋。闻道东周守藏史,愁煞西汉司马迁!”后人谈论老子的生平情况,主要依靠的是《史记》中的有关记述,而司马迁的话还是比较可信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么说来,老子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时代,籍贯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声名显赫孔子也曾向他求教,可见老子的学术地位之高。我们据此还可以知道,老子著书立说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在尹喜的万般劝说下才勉强答应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都要感谢那位关令啦。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除《史记》有记载外,还散见于《庄子》等典籍。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还有一块碑上写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自然会成为千百年来学人们最愿意喋喋不休的公案。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出关》一文里,对于这件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仍无出乎其右者。现在我把它摘录下来,我们再一次共同欣赏:
    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了进来,轻轻的说。
    “请……”
    “先生,你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
    “都看过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
    “你还算运气的哩,”老子说,“没有遇到能干的主子。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那里是弄出迹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可是和迹一样的。迹是鞋子踏成的,但迹难道就是鞋子吗?”停了一会,又接着说道:“白鶂们只要瞧着,眼珠子动也不动,然而自然有孕;虫呢,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自然有孕;类是一身上兼具雌雄的,所以自然有孕。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
    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魂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
    大约过了八分钟,他深深的倒抽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
    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
    “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荼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扶着两只手极恭敬的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进自己的屋里去。
    “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的很不少……”
    “你说的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似的回答道。“我的话真也说的太多了。”他又仿佛突然记起一件事情来,“哦,孔丘送我的一只雁鹅,不是晒了腊鹅了吗?你蒸蒸吃去罢。我横竖没有牙齿,咬不动。”
    庚桑楚出去了。老子就又静下来,合了眼。图书馆里很寂静。只听得竹竿碰着屋檐响,这是庚桑楚在取挂在檐下的腊鹅。
    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桑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的来,不知道是怎的?……”
    “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
    “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寓里用功罢?”
    “那里那里,”孔予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鸦鹊亲嘴;鱼儿涂口水;细腰蜂儿化别个;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
    “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
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   
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
    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
    “您走了?您不喝点茶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的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进自己的屋里去。
    “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的很少……”
    “你说的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的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
    “这为什么呢?”庚桑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晴天的霹雳。
    “孔子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
    “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
    “你在我这里学了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不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
    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的看人是不会错的……”
    “不,开头也常常看错。”
    “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
    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
    “你看:我牙齿还有吗?”他问。
    “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
    “舌头还在吗?”
    “在的。”
    “懂了没有?”
    “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
    “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
    老子一生传奇故事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两件事:一件事是上文叙述的孔子向他问礼,再一件事就老子出关。所谓老子出关,就是老子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一直走到西北的沙漠地区(古称流沙)。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老子放着好好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当,颠沛流离地出关西行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大约有三个答案。一说是因为老子在周朝呆
的时间长了,看到周王朝逐渐暴露出的衰败没落的征兆。特别是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为了避免尔虞我诈的争斗,老子主动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二说是因为不愿与孔子儒学争高低,故出关西去秦国传授自己的学说。据章太炎等先生考证,“孔学本出于老”,孔子也曾以老子为师,但儒学日盛,且孔子门徒众多。老子认为再在中原呆下去多有
不便,于是出关到儒学还不太繁荣的泰国去发展自己。三说是因为老子的思想就是功成身退、以自隐无名为务,出关到人迹罕至的流沙是其必然的归宿。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老子当年出关是一个什么情景呢?据说关令尹喜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尤其精通天象学。天象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门学问,即通过考察天象而预测国运和人事变化。一天早晨,尹喜站在函谷关的高台上,只见东边的天空紫气升腾,祥云缭绕。后来紫气越来越近,尹喜惊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驾到。”他一面命人清扫道路,自己则穿戴好衣冠出关迎接。果然时辰不长,便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然而来,这就是老子。后来人们就用“紫气东来”比喻祥瑞降临,至今民间还常把这四个字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大门上,以图吉利。尹喜心仪老子已久,更知道老子学识渊博且是个得道之人,他自然对老子礼遇有加,热情招待。过了几天,这位关令恳切地向老子提出了一个要求,想请老子著书立说,把老子的绝学传给后人。这个请求还真让老子犯难。因为按照老子的一贯态度,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学问的是沉默寡言的。更何况老子毕其终生精力所探索出来的“道”,完全是他个人的体悟,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经言传,即会变形。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不写,也很不妥。一是关令那里的确是盛情难却,一片真心至诚。再说,老子并没有办理关牒,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行护照,要真严格起来,出关还会成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破了例,将其终生所思所学,凝结为五千言,写下了《道德经》一书。即便这样,老子违反自己的原则而著书立说之举,也曾引起后人的质疑和诟病。如唐代大诗人自居
易就指责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写出了《道德经》,向关令尹喜交上了答卷,自然也就顺利出关了。老子出关后又怎样呢?史书上说他不知所终。也有说他在秦国讲学,死于扶风。还有的说关令尹喜和老子一同出走,两人相依为命,在流沙地区生活了很久很久。西晋一个叫王浮的道士,根据东汉以来老子西入天竺为浮屠的传说,敷衍引申,写了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关后到
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为释迦牟尼。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实际上是老子思想的衍化。笔者认为,关于老子出关及西行云云,大可不必太认真,本来就是捕风捉影之事。只是形成这些故事的原因,却有着它深刻的文化背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先秦很多显学如墨子之学和老子之学,都日趋衰弱,逐渐被边缘化。人们想象老子出关西游,远离主流社会,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官府那里虽然时高时低,但在民间和知识阶层内却有着广泛的基础。特别是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产生,老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老子本人也不断被神化。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创始人,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也成为道教最主要的经典。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虽然和老子有一些关系,但出入也很大,更多的是打一下老子的招牌,或对《老子》断章取义、竭尽附会之能事。老子和道教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解说清楚的。
    老子和孔子一样,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元素,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的思想自17世纪传入西方后,现今《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七八十种之多,几乎世界上主要语言都有相关译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并且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是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如托尔斯泰、黑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等,都对老子的思想推崇备至,都认识到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揭示,特别是对人类心灵的纠偏和慰藉,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亲爱的读者一定会掩卷而思,我们的智慧老人——老子,他的形象和风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对老子形象的描绘,可能汉代画像石上是出现最早的,但那只是一个轮廓,并不太清晰,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老子像,虽然清晰,但我总觉得并未得其神韵,和诸多先贤如孔子等人的形象差别不太大。真正描绘出老子风骨和神韵的,我认为是当代艺术大师
范曾先生。范曾先生不仅是不可期的丹青巨擘,更是一位卓尔不凡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尤其对老庄思想的认识极具独到的见解。
    就笔者所见闻,范曾先生绘制的老子画像不下数十种,可谓幅幅传神,和人们心目中的老子也最为近似。范曾先生绘制的各式各样的老子画像,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有一个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的村童伴随在老子左右。这正是老子“复归于婴儿”的重要思想的真实写照。范曾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述老子:“这是一双如深潭般清澈的眼睛,当他张开的时候,像高悬的明镜,像幽潺的流泉。它宁静肃穆而灵动,它谦卑宽宏而敏悟,那是大哲先知所独具的风神。那童子纯稚无邪,心灵了无渣滓,他并不着意追逐老子的思维,而老了的言说,却似乎正是描述着这‘婴儿之未孩’。只有不曾经受浓尘污染的灵魂,才能真正趋近老子。那一身皓羽的仙鹤,婉转高洁的仪态,使人想起画外天宇的云影和云外仙鹤的嘹唳,那不正是老子羽化登仙的象征吗?”他又说:“我喜欢画老子,画他的说法演教,画他的闭目神思,画他的骑牛出关,而旁边总有一个稚拙无邪的村童作他的书仆,背着他的几卷《道德经》和饮水葫芦。老子则素衣布鞋,须眉皓如积雪,而头发披散,不着巾帻,有飘飘欲仙、不与世争的风神。他微微地欠着腰,半睁半闭着那双洞察天地古今的慧目,寂然凝虑,情景动容。那童子不正是对老子永怀敬意的范曾我吗?在老子面前,范曾我心灵上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感动,我笔下那霜雪似的毛发正昭示着皑皑千山般明净高远的学识,那止水般的宁静,也象征着老子澄潭千尺,清澈幽深的思维。”(范曾《老庄心解》)范曾先生笔下总把老子和天真无邪的童婴联系在一起,这与其说是他天才的艺术创造,不如说是他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笔者读高中时开始接触《老子》,后来听人说《老子》这部书是要经常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老子》会不断有新的理解。这话有道理,我确实这样做了,每两三年就认真研读一次。且不说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即使老子的形象在我的想象中也在不断变化着。而立之年以前,我认为老子虽然很有思想和文采,但他说的话好像离我们
很远,他几乎是一个孤傲和刁钻的老头,好开玩笑,有时还好故弄玄虚,真有点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顽且鄙”。进入不惑之年,我想象中的老子是一位智者,他洞察自然规律和人事变化,他说的话无一不是字字珠玑,按照他的话去做,不仅可以明哲保身,趋吉避凶,后发制人,还可以阴柔进取,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佳境。只是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才真正认识到老子的崇高和伟大。他是那样的尽善尽美,他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大声疾呼,要人类恪守天道和人道,完全是为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让人类永远生活在宁静安康之中,让每个人都能够颐养天年而善终。老子不但是智者,他更重要的是大慈大悲。设想再过十年进入耳顺之年时,笔者对老子是否还会有更深的认识呢?不可逆料,只好以俟来日了。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QQ:
Email:
内 容: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智慧老人的风采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