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电子期刊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5:37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王栋亮 李克军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诠释的人之平等,主要涉及男女平等、财富均等以及人格平等。首先,人本系统下的男、女二性,是相对平等、互生联络的。其次,唯有财富均等才符合“圣王之道”。最后,将“自然之道”落实到人性与道德的层面,对于“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子 道法自然 平等观 人本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之道为基本框架的形而上体系,但这个“道”是人道化的自然之道,人道问题是自然之道的理论原点和逻辑归宿。因此,人的问题始终是老子哲学中的内在主题。①“道法自然”所孕育的万物平等观内在地包括了人与人的平等,其着眼于性别平等、人格平等、财富均等三大内容,这对于当前实现男女平等,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传承和指导意义。
    倡导两性平等
    据考证,老子是一位文化修养高且熟悉周礼的史官。②过人的天赋和充足的知识储备,使老子既能保持独立的思维,又能深刻洞察世情、充分体会下层人民的疾苦,这无疑为其平等观的阐发夯实了基础。老子平等观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性平等。在其文本中,虽没有关于男女平等的明确提法,但却多次以“阴阳”、“雌雄”等概念来指代两性关系。通过研究这些互生关联的哲学概念,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男女平等思想,自然会有所洞见。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探寻老子平等观的重要线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生成论体系中,“道”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派生而来,人类也不例外。可以说,人与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而男女作为相依相存的两性,一起构成了人类世界。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和合显然比分化重要,唯有男女二性在生理上、心智上完美结合,人类社会才会有实现幸福的可能。此处,已然窥见老子性别平等思想的端倪。
    而在“道”之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在老子眼中,隐于“大道”之中的女性品格主要有三:第一,柔韧的美德。大概从《诗经》开始,女子的品性与精神状态就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皆可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轻柔之“水”俨然成了女性的代名词。自父权制确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唯有老子坚持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物体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替代它。在老子的思想中,流水柔韧的品性不但没有被搁置,反而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再者,“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在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里,老子显然看到了“歙张”、“强弱”、“废举”、“予夺”等众多范畴之间的关系转化,这才有了“柔弱之胜于刚强”的独到见地。可见,老子对柔弱品性的肯定,也内在地包含了对如水般柔韧的女性意志的肯定。
    第二,慈、俭、不争的美德。老子对水处弱势而不争的品格非常赞赏,他说,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保持此种状态就接近于道。李贽对此追问说,水为什么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争利呢?那是因为众人处在上位时,它处于下位;众人呆在高处时,它选择了低处;众人享受安逸时,它身处凶险之中;众人身处顺境时,它处于逆境;众人身处清洁之地,它却选择污秽之所。总之,它的选择都是众人所厌恶的,故世间没人与其争夺。没有纷争就没有忧虑,这就是水保持高贵品格的秘密所在。③在老子看来,水是有灵的,也是有德性的。水之“上善”集中表现在不争,且兼有谦卑、包容的美德。老子还曾说,圣人有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即慈爱、节俭和不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勉强而为,一味争先,注定不能成功;骄傲自满、盲目自信,也同样没有好结果。慈、俭、不争的品德在妇女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老子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赞颂,就暗含了对于女性之德的褒扬。
    第三,守静笃的美德。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唯有摈去情欲,固守清净,不为外物诱惑,不为变乱干扰,才能达到心灵的无碍与澈明。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守静笃的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那么,什么人才拥有静笃的优良品德呢?老子更倾向于女性。为此,他说:“牝常以静胜牡,以其静为下。”老子认为,雌性趋于静下,而雄性则居于动上,既然静能止动,下能止上,则雌也能胜雄。在他看来,静笃是女性特有的品性,依靠它,女子是可以超越男子的。圣人如果要保持永久的品德,就应该坚守雌节,身处下位,如此才能让天下归服。对于女性静笃品德的赞扬,体现了老子对于女性的尊重。
    老子在上述观点中提出了柔韧、慈、俭、守静等概念,并将其融入人间大道的解释,只有具备这些性质才符合天道之本意。柔韧、慈、俭、守静等特性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属女性专有,但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宗法等级文化的塑造,女性气质已向此转化。因此,从《道德经》的文本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端倪,即女性气质或母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更契合老子对于“生生之道”的认知。在老子之前,西周以来所确立的宗法等级制度不仅强烈地表现为“男女有别”,还加上了难以磨去的“男尊女卑”的烙印。而老子在对天道运行规律的阐述中,实际上抬高了女性的地位,并且对高高在上的宗法男权进行了一种变相的折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子主张男女平等、两性平等,也就顺理成章。毕竟,只有男女平等才能称得上阴阳和谐,阴阳失衡的生命世界很难说是稳定的。
    注重社会财富均等
    老子说:“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道如圆环一样周而复始,万物则在天道的支配下做循环运动。如此,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老子正是通过观察日月轮转、星辰出没、寒暑交替的规律,从而悟出了天道循环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日月星辰总是经历着盛衰转化的过程。太阳升于东方,当其到达顶点后,又逐渐西落,直至没入地平线以下。月亮由新月逐渐变得明亮饱和,但满月以后又逐渐亏缺,直至变为残月。其他诸如草木枯荣、人之生老病死,莫不如此。老子还将天地万物的盈亏变化比喻为张弓射箭,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总之,天道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
    然而,本应与天道运行相合的人道,却因统治者的强横而背离了自身的运行规律,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与天道之运行相反,社会中有权者压迫无权者,富贵者剥削贫穷者,尊贵者越发尊贵,贫贱者则愈加贫贱,这才是人道运行的现实状态。对此,老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力主“人道”须复归于“天道”。老子在其著作中,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所隐伏的各种尖锐矛盾,并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当权者。农田荒芜,仓库空虚,百姓生活陷于饥饿之中,完全是由于当权者腐败、剥削太重的缘故。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应当清净恬淡的主张,实际上包含了薄赋敛、均贫富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性有机组合而成,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的双方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与天道的运行类似,贫穷与富贵也是时刻变化的,长久的富贵和贫穷都不会存在。正因为如此,统治者肆意剥削贫苦百姓所得到的财富最终也会散尽,凭借聚敛而来的财富奢侈享乐,到头来终会得到上天的惩罚。老子将贫富的转化上升到天地自然的高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告诫君主不要对百姓肆意盘剥。
    老子认为,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帅。因此,君子经常行走,却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有华丽的生活,却“燕处超然”。在这里,他借用“轻”、“重”与“躁”、“静”两组范畴,传达出一种“燕处超然”的价值取向。在老子看来,君子每天行走坐卧不离修道的根本,恰在于“以静制动”、“以重敛轻”、“以无名克有名”、“以身贵除物浊”。世俗社会的所谓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金银宝物,在形而上的道、在超然万物的本我那里,可谓是一文不值。
    具体来说,作为个体的劳动者,不能以积累个人财富、占有私人生产资料为绝对目标,奉行功利主义在老子看来太过危险。唯有修炼沉静、持重之心性,去除功利心,顺应人生之道,才是正解。而作为统治者,举止莽撞轻率就会使自己忘乎所以,行动残暴无德则会使国家失去控制。在物资和财产的分配上,应该做到相对均衡,尤其是作为“道德之主”的圣王,绝不可有偏袒、私藏之心。
    向往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老子曾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简陋,但这里却不存在战争,也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老子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古朴气息、个体又相对独立的社会。
    老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是一个动荡时代。在这个时期,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进步,人类文明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老子所不喜见的负面影响:百姓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因为君主沉重的剥削,变得更加贫困。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又造成了阶级对立,造成国家之间的战争升级,百姓的生活与安全根本无法保障。
    老子对于现实世界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和人类的残酷争斗极为厌恶,认为这是违背天道的非正常现象。因为天道是自然、平等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而文明进步所创造的各种器物,使人们原先平等的地位和身份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人们之间的掠夺和残杀,这是社会黑暗的根源。老子预设的“小国寡民”的政治蓝图,从表面上看是文明的倒退,实质上却如彭书雄所说:“老子所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而是物出现后的不平等现象。”④“小国寡民”其实是老子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他以强烈的批判精神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试图改造的决心,希图建立一个自然无为,民众安居乐业的理想国。⑤
    在老子的设想中,他还强调人格的平等。老子认为,统治者并不比平民百姓高贵,而百姓事实上也并不低贱,他主张所有人都一律平等。老子首先以辩证的视野阐述了人类平等的依据。他认为,贵以贱为根本,若没有贱,贵也不存在,贱是贵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贫与富、贵与贱的地位并不是绝对的。富贵之人可能随着条件的转化而变得穷贱,而穷贱之人也可能变得富贵。唯有能守贱下、雌道,便是真正得道,正是这一道理的具体阐述。
    紧接着,老子又从形而上的高度,论证了人类平等的合理性。老子态度鲜明地指出: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在他看来,天地是自然、公正的,对待万物也是平等的、不偏不倚的,不会对谁表现出过分的偏爱。圣人也无所谓仁爱,他们对百姓也是一视同仁的。因为道是宏观的,不会因任何个体意志的转移而转移,所以天地间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在道的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高贵与贫贱。以此为参照,他也希望现实社会的人们相互之间都能够平等相待,和平相处。
    从老子的上述观点可以推论,富贵和贫贱并非天生,人类划分的贵族、平民等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不符合天道自然规律,乃是对人性的扭曲。因此,老子表达了取消等级与贫富,回归自然的愿望。在等级壁垒森严的春秋战国之交,老子大张旗鼓地鼓吹平等,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但正是如此,才使其精神更为可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分为两类:其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其二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第一类状况由个人的年龄、健康程度、体力以及智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不平等属于自然存在的,不可更改。第二类状况则由人为因素造成,因此它是可以被消灭的。在卢梭看来,原始社会的人类是平等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农业以及金属加工技术的出现,人类的欲望逐渐膨胀,穷富的差别开始出现,人类为了争夺财产而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战争就出现了。为了保护掠夺的财产,富人与穷人订立契约,并设置保障其实施的权力机构,由此法律和政府也出现了。暴君政治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发展的顶点。暴君依靠着法律和暴力机构,肆意剥削和压迫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他总结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乃是私有制的产生。⑥
    与卢梭相比,老子更集中于人类社会现象和规律的阐释,对于问题也缺乏更深刻地学理性分析。相比而言,他的认识也还停留在最朴素、最初级的认知阶段。但不可否认,老子敢于向“人人生而不等”的贵族命题发出挑战,并热忱地倡导少分歧、弱等差的正义社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综上言之,老子站在天道自然的高度,以辩证法的智慧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当时社会中诸多不平等现实进行了强烈批判,积极倡导人类的人格平等、地位平等以及财富均等,希冀建立一个民风淳朴、自然无为的社会,营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这些构想对于消除当下社会不公,构建和谐社会仍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QQ:
Email:
内 容: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