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电子期刊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5:4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作者:谢明德


    《老子》“道可道章”,河上公标目“体道第一”,王弼题“一章”。老子在这一章交代了立言旨趣,他为什么要著五千文,以及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
    纵观先秦学术思想史,由商至周为一大转变,“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在周初开始流行,殷人“有命在天”的观念开始动摇,这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由重神道到重人道的转变。由西周至东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即老子和孔子的时代为又一大转变,“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社会急剧变化,使重建精神价值和信仰成为那个时代的迫切要求,“道”由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重要和最普遍的问题。“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为谋。”“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这三句话,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但“道”作为本体论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涵盖和贯通天地人大系统的根本法则。
    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有三个“道”字,第一、三是名词,即讨论的对象;第二个“道”字,是动词,言说、讨论的意思,如“《诗》以道志,《书》以道事”(《庄子·天下》)中的“道”。“可道”的“可”,意思是“值得”,如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而不是可以不可以。“道可道”,说的是“道”的问题的重要性。老子肯定“道”是值得言说和讨论的。
    接下来,老子指出,众人所言说的“道”和自己所要说的“道”不一样——“非常道”。“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认为只有他自己才得到了“道”。甚至也因此一种莫可名状的孤独感常常纠缠着他:“众人熙熙,我独泊兮” (《老子·二十章》)。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在老子哲学中,“常”是一个重要概念,有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定含义。“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常,即常理,本质,也即自然,天道。
    常、恒互训。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常”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为“常”。但“常”在这里不是指永恒;不变不易。“常道”不是指永恒的道,不变不易之道,而是指自然天道。“圣人无常心”(《老子·四十九章》),“上善若水,……动善时。”(《老子·八章》)认为一切都处于变化和运动中,才符合不主故常的老子的思想实际。在这方面,老子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前530年—前470年)同调。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他与老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老子最后选择了归隐,他比老子年轻,也是一位隐士。他们都使用了一个相似的著名的比喻:一个是水,一个是河流。他们二人分别是东、西方辨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人皆曰之,但另一方面则是各道其道。因此,老子接着说:“名可名”。
         名的作用,是标识,识辨,显异。《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在汉语言系统里,“名”,既指名字、名称;又指命名,称名,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名”,是用语言描述的行为,还是行动的依据。为道命名,是命名者对所称名的道的本质和特征的洞察和独特体悟。名,通过概念和概念体系的建构,形成思想、学说、学派的个性、独特性的识别标志。
    老子在对为道命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进行肯定之后,紧接着指出,众人的“名”非“常名”。
    也许正是由于“道”的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众人的“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成为“独异于人”而又坚守这份“独异”的老子著五千文,并专言道德之意的主要动机。
    2、无有:哲学洞见的工具
    无有,是老子自然本体论的基础概念。它们从属于道,是对道的本质和特征的描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首先,老子指出,无有是天地万物元始根源的称谓,具有资生万物、生生不息的意义。“有,名万物之母。”河上注:“本也。”老子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比喻,道就像微妙的母体一样,生殖万物。天地万物,即自然本身,它无限多样而又变动不居、运行不息。道则是世界本体,是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之所由出的总根源。“道”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成了神和上帝,而是在自然之中,在物之中;同时,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是道的根本属性,这是老子的道的基本观点,是老子的道的第一层意思。
    历来注家多以“无名”、“有名”断句,如河上本、王弼本。至宋,王安石、司马光始于“无”、“有”字断句。这样断句,似更合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庄子·天下》:“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 “常无有”即常无、常有,是老子的重要观点。常无、常有,或无形、有形,是基于自然与道本身特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妙”,马王堆本作“眇”。“眇”,通“妙”、“秒 ”,是隐微、细小的意思。“徼”,指边界。马王堆本作“噭”,喊叫的意思,疑为传写错讹,应为“曒”。“曒”,同“皎”,是显露、明亮的意思。“眇”与“曒”相对。
    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是隐与显的关系。道隐谓之眇,道显谓之曒。本质是普遍的,无形的;事物的表现形式则是具体的,有形的。从无形处,我们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从有形处,我们观察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它的无限多样性和生生不息盛衰存亡的运动变化。有形和无形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形态。二者相反相生,且无由有显,“有生于无”(《四十章》)。比如,一棵枝繁叶茂、冠盖如伞的大树,我们看见的是树干、树枝、树叶,但其初始却只是一颗种子。种子不是树,但由种子到树,是由无形进化到有形的过程。其间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所具有的不断成长的自性,即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在种子的阶段,这种生命力亦即它的本质尚处于隐而未显的状态。因此,有生于无,是宇宙万物发生学的一般进程和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生命是生命力的表现和确证。生命力的问题,事实上是作为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它对于人,对于组织、国家、民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老子的道的第二层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强调,这两者(无和有)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一样,它们都是深远微妙的。一方面,无由有显,无形的、普遍的本质寓于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的表现形式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并不会直接合二而一,比如看似柔弱的东西,往往潜藏强大的生命力。无有不仅同源,同出于自然,都是认识道的工具。而且,无有同体,并且只有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才有意义。尽管在对道的把握上,在对世界本质和根源的描述上,无有各自的作用不一样。在老子看来,无更具有本质性的意义,但它们都是深远微妙的,是理解微妙无形的道的关键和门径。对现实世界的性质、结构,运动和发展趋势的哲学考察,只有在无形与有形、隐在与显在对立统一的张力结构中才能真正揭示出来。无有在老子哲学架构中的重要性,有如乾坤之于《易》的体系建构。《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以乾代表一切事物的原始根源,以坤代表资生万物、生生不息的意义。 “乾坤其《易》之门耶?”(《易·系辞下》)孔颖达疏:“《易》之变化从乾坤而起,犹人之兴动从门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门。”乾坤表示阴阳两种势力,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学结构和特征。老子的无有,其内涵则更为丰富。
    3、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以此二句作为全篇结语。意思是,“无有”背后的微妙无形的“道”啊,你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本原。
    “玄之又玄”中的第一个“玄”字,应指“无有”——“同谓之玄”;第二个“玄”字,指“无有”背后的微妙无形的“道”,它是世界的本质,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玄”,是老子和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玄玄”之外,老子的独创性用语还有“玄牝”、“玄览”、“玄德”,等等。“玄”,奥妙,微妙的意思,引申为深沉、静寂;原义指高空的深青色。老子用“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众妙”,指无限多样而又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是复杂奇妙的现实世界图景。
    老子以“门”喻“道”,以此说明“道“是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之所由出的总根源。“众妙之门”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六章》),两处“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QQ:
Email:
内 容: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一章》臆说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