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焦点新闻 >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

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6:33:4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吴瑛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图片
1

  

  上门护理需求旺盛人才队伍仍存缺口

  记者: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现状如何?

  吴瑛: 最近十年, 我国医院护理人才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 我国注册护士有100多万人。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已超过380万人, 医护比为1∶1.1, 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74。但与美国每千人口护士数9.8人、日本每千人口护士数11.49人相比, 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记者: 有上门护理或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人群主要有哪些?

  吴瑛: 有上门护理或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人群中,三类最为典型:

  第一类是出院病人, 他们在出院后仍需要长期或短期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护理。第二类是老年人, 主要是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 这些居家老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还需防止因为生理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减退导致跌倒等意外的发生。 另外,约80%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 需要慢病管理, 防止疾病的恶化或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类是慢病人群, 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已占到88%, 其中心血管疾病、 肿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这四大疾病的死亡率约占所有慢病死亡率的80%, 而降低慢病死亡率的关键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他们对于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慢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调研发现, 许多三级医院出院病人对于护理服务是刚需, 并且需求量很大。 然而一旦涉及到付费, 多数人则会放弃居家护理, 希望转到二级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和护理。 对于慢病人群来说, 由于患者在慢病稳定期通常感觉不到不适, 觉得自己病好了, 常常中断治疗, 这是导致慢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 慢性病的治疗伴随慢病人群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运动、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这些通常需要很大的毅力。 因此, 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护理,才能收获良好效果。

  “共享护理” 不应在发展中试错

  记者: 有关媒体报道, 以手机APP为平台, “共享护士” 服务已在多地出现。您对 “共享护士”如何看?

  吴瑛: 从字面上讲, 我并不赞同使用“共享护士”的说法。 “共享”指共享服务或者商品, 而非具体的人, 把护士放在宾语位置,将其看作是无生命的、可让渡的,这本身是对护理职业的不尊重。据我了解,许多业内人士也持有相同观点。 不过, 具体这种形式该叫什么名字仍然需讨论, 可以暂时称为 “共享护理” “网约护理”“互联网护理”。其实互联网只是工具而已,实质是居家护理。 护理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访视护士,从事居家护理工作。

  “共享护理”看似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有关, 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 比如,在滴滴打车上, 司机提供的是驾驶服务,只需接单后用个人或租来的车辆将乘客送至目的地即可, 但 “共享护理” 则需护士入户, 并且护理是一项复杂、 严谨、 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相关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处理问题能力; 平台也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 分派不同专业、 不同水平的护士来承担这项工作。 这不仅仅是用户在平台上发布消息, 谁都可以来抢单这么简单。 总之, 在通过 “互联网+” 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的背后,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记者: 您认为在发展 “共享护理” 的过程中还需审慎考虑哪些具体问题?

  吴瑛: 第一, 首先要解决的是居家护理的实践范畴问题, 哪些护理可以在患者家中实施, 哪些护理必须要到医院实施,这些需要经过循证考量, 并且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 第二, 需要建立居家护理人员资质认证和保障体系, 确保能够胜任居家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进入居家护理队伍。 第三, 网约居家护理服务需要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承担, 服务平台需有稳定的居家护理人才队伍。 在接到患者需求后,平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然后匹配合适的护理人员。 第四, 要建立居家护理的责任保险体系, 一旦在居家护理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都需要有保险来兜底。第五, 要建立完善居家护理收费标准。 第六, 要建立居家护士入户人身安全保障措施体系。

  总之, 实施网约居家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前期需要做深入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执业规范等。 因为护理的对象是人, 是患有疾病的人, 实施任何护理措施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事关人的生命与健康, 试错成本将远大于滴滴打车, 坚决不能走 “先发展再规范”的路子。

  加强规范促进“共享护理”自我进化

  记者: “共享护理” 面临诸多问题,但也有自我进化的空间。 对于进一步规范上门护理服务,您有何建议?

  吴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 人们对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互联网技术、 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 云计算等也将为护理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发展 “共享护理”,应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交易和沟通的手段, 提升护理质量, 延伸护理范围, 充分发挥护理的潜能。 但线上的护理平台在线下必须有实体机构做支撑和背书。 这类实体机构不应由互联网公司成立的, 而应由专业机构、 专业人员来进行设计和管理, 同时他们还要对旗下相对固定的护士团队进行资质审核、 登记注册、归类分层、考核监督。

  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建立相应制度, 在准入条件、 责任分担、 医疗风险等方面对平台进行规范和引导。 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多方协力、 统筹兼顾, 才能够真正做好。

  记者: 在上门护理方面, 国外有无先进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吴瑛: 国外的上门护理、 居家护理服务起步较早, 为配合缩短住院时间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20多年前, 我第一次去美国学习社区护理, 跟随社区护士去患者家中进行居家护理。 该患者是一名患脑卒中病人, 其在手术后3天即出院, 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 另外, 一些呼吸机依赖的病人在病情稳定后, 都在家里接受护理, 甚至血液透析也在家中实施。 因此, 国外对于居家护士的要求非常高, 甚至高于对医院护士的要求。 因为他们需要社区护士独当一面, 独立分析、 判断和处理患者在家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我在2002年和2015年做了两次关于护理人员的调研, 发现我国医院护士平均年龄一直保持在28-30岁之间, 而美国护士的平均年龄却是50多岁。这说明我国护士的职业生涯一般只有10多年, 而工作10年的护士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离开一线护理岗位, 实在非常可惜。 我建议今后可以对这些人进行相应培训,取得资质后,再从事居家护理服务。

  医院、 社区、 居家都紧缺护士人才,这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为充分利用护理人才资源, 我认为: 第一, 要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者待遇水平; 第二, 保障有资质的护士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流动或者服务于多个机构; 第三,采取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比如灵活排班制度, 让护士自选值班时段和类型, 也可以借助国外经验,允许护士非全职工作,从而留住更多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 在好搜搜索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
在必应搜索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在搜狗搜索对“共享护理”既要包容也应审慎—访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华护理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